拼音的前世今生
如果你要学汉语,通常都会学习汉语拼音。汉语拼音其实是普通话(Standard Mandarin/Putonghua)的语音标记系统。
中国幅员辽阔,虽然我们用的文字都是汉字,但是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发音,形成各自的方言。因此,相应的,也就可以有粤语拼音、闽南语拼音、吴语拼音、客家语拼音等。而汉语拼音方案(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),则是在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的。
那么,在汉语拼音之前,人们怎么标记汉字的读音呢?
如果没有标记,语音就只能依靠人们口耳朵相传。汉语拼音之前发展出的注音方法大致分为一下几种:
譬况
譬况法通过对口的张合、舌头位置、送气急缓、声调长短等的描述来说明汉字的发音。用现代发音很好举例,例如“啊”的发音,就可以描述为:嘴巴张开较大、舌头靠近下颚、缓慢送气、声调较长。古文中也有相关的例子,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胡人有知利者,而人谓之駤。” 高诱注:“駤读似质,缓气言之者,在舌头乃得。”《释名·释天》:“天,豫、司、兖、冀以舌腹言之。天,显也,在上高显也。清、徐以舌头言之。”
读若
读若法用一个发音相近的较常见的字来注明某字的读音。例如,《说文解字》:“琎,石之似玉者,从玉,进声,读若津。”“玽,石之次玉者,从玉,句声,读若苟。”“鼾,卧息也,干声,读若汗。”
直音
直音法是选用一个与被注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汉字来注音。其实就是同音字,利用一组同音字中相对简单、常见的字来标注这组字中其它字的发音。比如,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阜,音妇” “薇,音微”,《汉书·高帝纪》中记载“单父人吕公善沛令”,其注引孟康的话说:“单,音善;父,音甫。”
反切
反切法是利用两个汉字来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。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,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同声调。 这也是古代所用时间最久的注音方法。《康熙字典》中的文字主要采用反切法注音,如“武,文甫切”
威妥玛拼音
英国人威妥玛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,编著了《寻津录》和《语言自迩集》。在这两部著作中,威妥玛给出了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方案。近代,威妥玛拼音被广泛使用在人名、地名的注音。例如,“北京”的威妥玛拼音为:Peking.
注音符号
民国时期,为了统一字音,中华民国教育部召集了一个“读音统一会”,将章太炎研制的一套注音符号修订为“注音字母”。“ㄅㄆㄇㄈㄉㄊㄋ”表示“b p m f d t n ”,小时后查新华字典的时候,你肯定看到过。中国台湾地区,使用的是注音符号。
新中国成立后,开始制定汉语拼音方案,到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公布,确定《汉语拼音方案》作为拼写汉语普通话的国家标准。1982年ISO 7098《信息与文献工作——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》正式通过。从此,汉语拼音从中国的国家规范成为了国际标准。
- Blog Link: https://shiyufeng.com/han-yu-pinyin.html
- Copyright Declaration: The author owns the copyright,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produced.